“小修小补”里有大民生

时间: 2024-02-08 04:02:43 |   作者: 官方bb艾弗森

  拉链坏了在哪换新,衣服破了找谁缝补,伞骨折了去哪能修,钥匙断了到哪能配……居家过日子,难免遇到这类小问题。近日,商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部署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,提出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,一圈一策,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,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,例如,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,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,引发广泛讨论与关注。

  在南昌,修鞋、修包、修自行车、配钥匙、改衣服等缝缝补补的小事,市民办起来还方便吗?“小修小补”行业是否会迎来春天?记者深入我市街头巷尾,感受藏在城市高楼大厦背后的民生温度。

  “各位美邻们,孩子的雨伞坏了,可以拿到哪里修?”“求告知,小区附近哪里可以修鞋?”“谁知道附近,哪里可以修书包?”在不少业主群里,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求助信息。

  春节后,喻阿姨为了帮儿子、儿媳带小孩,从赣州市会昌县来到南昌市红谷滩区居住。初来乍到的喻阿姨,感觉有些不适应。“小区很漂亮,超市买菜也方便,但想配个钥匙,给衣服修个拉链、剪个裤脚,这附近都没有。”喻阿姨坦言,新房子是很好,但少了这些“小修小补”的服务,生活还是不太方便。

  有相似经历的不止喻阿姨一人。家住高新区的居民何璇也有些无奈,朋友送给她一个包,背带处的线松了,但一直没找到修包的地方,导致线口越开越大。“我在家附近找了好久没找到,后来听朋友介绍打车找到一家能修包的地方,打车花了13元,修包5元,打车的费用比修包的钱还要多!”

  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,随着城市慢慢的变大,管理越来越规范,曾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修改衣服、补鞋、修伞等服务,似乎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究其原因,有的是新建小区管理严格,没有为这些“小修小补”留下空间;有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,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;还有的是小商小贩挣不到钱,不干这一行了。唤回“小修小补”行当的从业者,慢慢的变成了不少市民的期盼。

  记者走访发现,修改衣服、补鞋、修包等服务,有的处于农贸市场内不太起眼的角落。

  在红谷滩区凤凰商贸城集贸市场,刘阿姨在这里修改衣服已经有很多年了,缝纫机横跨在摊位口,在她的身后,放着很多拉链、布料等,旁边还放着两个小木凳。

  每天8点不到,刘阿姨就会来到市场出摊,“我今年五十多岁了,像我们年轻的时候,女孩子大部分都学裁缝,当年学门手艺,有一技傍身,进入社会就不用愁。”刘阿姨说,她是丰城人,1998年来到南昌,2006年在该市场摆摊,虽然修改衣服比较辛苦,但时间相对自由点,每个月的收入也有几千元。

  “这个半身裙腰围太大了,麻烦帮我改小一点,下班后我过来拿。”“羽绒服被划破了一个口子,帮贴花修补下吧!”顾客把衣服放下就走了,大家已形成一种默契,不问价格,从来不担心修改效果。进进出出市场的老街坊也会跟刘阿姨打招呼或闲聊几句,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。

  有人坚守,也有人离开。今年48岁的魏永珍是青山湖人,做织补已经有二十多年了,但今年春节,她选择进针织厂上班。“之前一直都是露天摆摊,自己不存在能力独立开店,遇到天气不好时,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出摊。因为有手艺,进针织厂也非常容易。”魏永珍和记者说,如果有合适的经营位置,她还是会选择做“老本行”,帮附近居民缝缝补补。

  2月26日下午,记者在东湖区爱国路52号看到,一栋老旧居民楼入口处醒目地挂着一块“便民服务点”的牌子,在这处几平方米的便民服务点,一位老师傅正在给顾客理发,旁边还有好几位附近居民在排队。“我在这边几十年了,都是老邻舍,理发只收几块钱。”老师傅何银根和记者说,他是去年搬过来的,城管执法大队和东濠街社区为他的理发摊划定了这么一块地方,“有了固定的地方心里也踏实,也不担心占道经营了,关键是居民也更加容易找到了。”

  创造性、人性化管理,使得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可以兼得,也为“小修小补”的规划提供了创新思路。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,东湖区城管执法大队与街办、社区共同行动,建设并投用了30处便民服务点,如青山南路流动摊贩临时疏导点,通过利用青山南路两块拆迁闲置工地,改造成临时疏导点,解决了兴旺街流动菜摊长期存在的现象。公园街道戴家路64号花园角集贸市场旁便民服务点,是由公园街道为低保户、困难人员、残疾人等设立的卖旧书、修理电动车、修鞋、配锁等摊点。豫章街道在五纬路、四经路、爱国路51号、爱国路八一桥原下正街口设置的4处便民服务点也是修理类、理发类等便民摊点。

  “‘小修小补’关系民生,老百姓对这些服务的需求长期存在,不容忽视,我们城管部门将下足绣花功夫,统筹城市管理、市容环境与民生需求,寻找最大公约数,推进城市善治。”南昌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业务科科长胡宏志表示,市城管部门坚持城市管理与城市服务有效结合,因地制宜,因地施策,引导“小修小补”行业更加规范化经营,使得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可以兼得。

  城市发展,重塑了居民们的生活模式。但“小修小补”行业仍是广大市民,尤其是老年市民的刚需。

  引导“小修小补”融入城市发展格局,重点是“规范有序”。要处理好“小修小补”摊点和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,一方面要给“小修小补”留出发展空间,在不影响交通、市容,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既考虑到消费者诉求,又兼顾摆摊的实际要;另一方面,要规范管理“小修小补”行业,对城区“小修小补”行业进行摸底调查,集中经营、集中管理。同时,也要鼓励“小修小补”行业搭上“互联网+”快车,提供电子地图、网络接单、预约服务等,让市民更方便地寻找“小修小补”服务。

  随着我市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建设的深入推进,百姓生活将更便利、更舒心,让“小修小补”回归百姓生活,更能使广大市民触摸到、感受到这座城市润物无声、兼容并蓄的民生温度。(南昌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潇远万敏文/图)

 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直达基层 兜牢“三保”底线年民生实事清单发布 聚焦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


首页 产品 质量控制 导航